八字命理学与儒释道融合及系统命理信仰的形成

陶华 阅读:6 2025-11-09 17:01:41 评论:0
八字命理学与儒释道融合及系统命理信仰的形成,天命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不可抗拒的力量,是权力、知识、信仰合法性之基础。总的来说,传统文化中天命观由三个维度组成:第一,天命是君权合法性的来源,天子作为上天的“代言人”,在行使权力时都要以“奉天承命”为凭。第二,天命是儒学之道统地位的根基,儒士通过心性修养、学圣人文章,便能通达天命。第三,天命是人们接受现实境遇,合理化富贵贫贱夭寿的宿命论。正如孔子所说君子有三畏: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。”君子三畏正是天命观的三个维度:畏天命对应的是宿命论,畏大人对应的是君权天授,畏圣人对应的是学圣人通达天命。就天命观的三个维度来说,今天学者主要将注意力放在“君权天授、通达天命”上,而对宿命论之关注并不多。在今人看来,宿命谈无非是将人生际遇归结为命运的安排,从而获得暂时的慰藉。事实上,中国文化中的宿命论远比想象中的系统、精致。自命理学出现以来,宿命论便走向了“实证”的道路,并为上至天子下至庶人所接受。可以说,命理学的出现奠定了中国文化“三足鼎立”的天命观。“三足鼎立”天命观的形成,对于宋代儒释道三教融合提供了思想基础。在命理学出现之前,天命(宿命)多被视为主宰社会和个人的力量。至于天命具体是什么,操纵天命的力量为何一直处于争论中。儒士承认天命的存在,但认为天命是不可知的,如范缜、刘峻就持这一观点;佛教认为天命由因果轮回支配;道教认为天命由鬼神操控。众说纷纭的天命学说使得儒释道之间存在着许多思想上的冲突,尤其是儒学与佛教。自命理学出现并完善以后,天命说有了“实证”之基础,这对于宋代之后中国文化的大传统和小传统影响都十分深远。对儒释道“大传统”来说,三者无不引用命理学中的理念来建构各自的学说。这直接促进了宋代儒释道三教共识的达成和思想的融合。而对于卜筮等“小传统”来说,命理学在宋代成为“显学”。命理学在推算禄命的同时,客观上也将天命说内化于民众心中,这使得信奉现世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民众产生了对天命的敬畏感,进而促使民众向儒释道“大传统”寻求立命改命的方法。可以说,命理学对于宋代以后儒释道三教合流、大传统与小传统之互相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命理学与儒释道思想互相借鉴,在明代形成了以《了凡四训》为代表的系统化命理信仰。因此,本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厘清命理学社会理念与儒释道思想之融合、命理信仰的形成过程。 本文出自国易堂,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://taohuazui.com/img/陶华-八字命理20251109/2025110917.html

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taohuazui.com/?id=19131

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。
声明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搜索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可以扫码关注微信号,咨询联系起来更方便